.

问涩 旅行与传播

2023年11月28日

阿涩叔叔去过那么多国家,把哪些中国的美食,或其他值得分享的东西带到外国去了?

涩问 哪些是中国的美食
国菜;
>> 国家代表食物(英语:National Dish),又称国菜、国民美食。指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食物或菜肴。 特定菜肴能被选为国菜的原因很多,包括以下:
一个国家的主食。
包含了外国引进但本地栽种的食材。
代表国家的文化遗产(如宗教因素只能吃特定食物)。
政府指定推广的特定国家食品。

2014 大骨@吉尔吉斯

烤鸭的故事;
>> 永乐迁都,即永乐十九年(1421年)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应天府(今江苏省南京市)迁往北京顺天府,是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,其对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。
>> 老“便宜坊”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十四年(1416年),现在的便宜坊则创始于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原名鲜鱼口便宜坊,它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老字号饭庄,以烤鸭为特色,与全聚德齐名,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家焖炉烤鸭店。
便宜坊于明朝永乐年间创办于菜市口米市胡同,最初只有一个小的加工作坊,将活鸡活鸭进行宰杀处理后卖给大饭馆及大宅院中,后来逐渐开始烹制焖炉烤鸭与童子鸡,因价格适中味道可口也被顾客称作“便宜坊”(pián yi fáng)。
便宜坊的烤鸭做法为传统的焖炉烤鸭,不同于全聚德的挂炉烤鸭,在烤制前,将莲璃、红枣、绿茶等调料塞入鸭坯中使其入味;烤制时,往鸭膛内内灌制老汤,成外烤内煮之势。焖炉烤鸭外酥里嫩,口味鲜美,保留原汁原味。因焖炉烤鸭在烤制过程中不见明火,所以被现代人称为“绿色烤鸭”。

2016 石垣牛@东京

李鸿章杂碎;左宗棠鸡;咕噜肉;
>> “炒杂碎”作为在美国最出名的美式中国菜,其起源有多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由在美国为修铁路的工人作菜的华工厨子发明,另外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淘金热时期的中国餐馆,不管哪一种说法属实,都说明在李鸿章出访美国之前杂碎已经出现在美国的华裔餐馆了,且跟扬州炒饭一样,厨师多为广东籍移民。
美国现存最早的杂碎餐馆菜单是一张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,现存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,说明“炒杂碎”在李鸿章访美之前已经存在,“杂碎”被冠以李鸿章之名,源于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,据称李鸿章在当地受到了盛大的欢迎,一时成为美国上下关注的对象。而先期进入美国的餐馆商人便借李鸿章之名,成功进行了一次捆绑式的广告营销,从而诞生了著名的“李鸿章杂碎”。
梁启超在1903年访问美国时,曾经感慨道,“杂碎馆自李合肥(鸿章)游美后始发生。前此西人足迹不履唐人埠,自合肥至后一到游历,此后来者如鲫……自此杂碎之名大噪。仅纽约一隅,杂碎馆三四百家,遍于全市。此外东方各埠,如费尔特费(费城)、波士顿、华盛顿、芝加高(芝加哥)、必珠卜(匹兹堡)诸埠称是。”


>> 左宗棠鸡(英语:General Tso's chicken, Governor Tso's chicken),亦名左公鸡、左家鸡及左鸡,由彭长贵在1952年于台湾所创[1][2][3],一般归类于中国菜系中的湘菜,却不被湖南人认同,也有人将之归类为融合多家菜系的创新台湾菜。[1]于北美受欢迎,常见于美国与加拿大的中餐馆。
此名灵感系因为当时宾主均为将领,而左宗棠为清朝湘军大将,曾参与剿灭太平天国、平定同治新疆回变,又与彭同为湖南同乡人,故以为名。
1973年,彭长贵在纽约曼哈顿东44街开设“彭园”餐厅。贝聿铭曾邀请基辛格到彭园用餐,基辛格甚为喜爱,后来经常前往。基辛格特别喜爱左宗棠鸡这道菜,美国广播公司曾制作此菜的特别节目,并于数天内接到900封来信索取食谱,此后美国各地中菜馆纷纷推出。


>> 咕咾肉,也可以称为古老肉、咕俚肉、生炒骨,是一道粤菜,原名古卤肉,因其卤汁可循环使用而称古卤。以罗望子制成的卤汁及猪肉煮成,其酸味原本来源于“卤汁”,之后演变为“番茄酱”。
现代于欧美日本经常常见,并且被改造成这些国家的在地菜。
在西方国家,此菜于唐人街餐馆内几乎必定出现,常配以白饭或炒饭同食,多英译为“sweet and sour pork”,故又名甜酸肉,其卤汁又称为“甜酸汁”,因此是欧美人士最熟悉的中国菜之一。
在日本,和另外一个糖醋排骨混同,名为“酢豚”,“酢”是日文中“醋”的含义,所以日本人的咕咾肉不用蕃茄,反而用醋增加酸味,并且日本人的酢豚还会把洋葱、胡萝卜和青椒加入,混合而成的东西更像是咕咾肉和糖醋排骨的结合体。

2018 大龙虾@科摩罗

涩问:啥值得传播?
不同;
实用,有趣;
技术,艺术;
比如,四大发明:造纸术;
>> 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的蔡伦(63-121年)所改良,但是也古证据说明,造纸术早就存在,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,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,成本更低。
考古发现证实,早在西汉时,纸就已经传播到朝鲜。大约公元四世纪末,造纸术传入朝鲜和越南。到了7世纪,产自朝鲜半岛的“高丽纸”已经为中国文人所喜用。公元610年,朝鲜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与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,日本人称昙征为纸神。公元9—10世纪,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,并由此传入印度,开始出现纸质的佛教经卷。
中国造纸技术传播的一个说法是在公元8世纪751年,唐朝高仙芝与大食国(当时的阿拉伯)爆发怛罗斯战役,战败的唐朝士兵俘虏中有懂得造纸工匠,造纸术便传入了西方;首先在撒马尔罕(今乌兹别克境内)建立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,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,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。
穆斯林与基督徒的交流让纸制品在11世纪左右在欧洲广泛利用。12世纪初传入西班牙,13世纪传入意大利,14世纪传入法国、德国并最终传遍欧洲,美洲。但到17世纪时,欧洲造纸术仍然只是中国宋代的水准,而与中国的造纸差异很大。乾隆年间,在清廷任职的法籍画师、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造纸术绘制成图,寄回巴黎,从此中国新一代的造纸技术在欧洲传播开来。
1797年,法国人尼古拉斯·路易斯·罗伯特发明机器造纸,取代手工造纸,从而超越了中国。


推荐一 罕城纸贵@乌兹别克斯坦 
http://1798.tv/news/2014-08-25/15181/

2018 法国中心@吉布提

关于travel 
必须说 它有 传播 的意思 
由此 不免会想到 文化输出 一词
>> 作为一种鼓励继承和分享的文化,法国政府于1959年成立了专门的法国文化部,以方便传播法国的优秀之处。
该部门隶属于法国的教育部,其中出现了例如安德烈·马尔罗等能担任法国美术部长或国务秘书的人才。
“文化(Culture)”的词源其实是个德语单字(Kultur),但法国人却开创了将“文化”和“教育、美术、美食、政治、历史”联系起来的概念 ,并与另一个“文明”的概念做出了区分,英语圈的“文化(culture)”概念即受法国影响,而非这个单字的创始者德国。
今天的法国文化由“奢华性”和“勇敢性”两大部分组成。法国人的奢华性在很大程度上是17~18世纪间塑造完成的,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它的开创者。
与此同时,法国人的勇敢性则从“法国大革命”中诞生,今日法国频繁的抗争行为,其理论传统就来自于这场革命。在法国大革命进行的过程中,法国人把人权、逻辑、理性、科学等方面的法文单字推广到西欧地区,这些单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也随之在欧洲扩散。法文作为法国文化的第一载体,先是透过上流贵族而影响了资产阶级,再是透过大革命而感染到平民阶级,让人权思想成为全法国人的共识。因此,法国文化对“西方世界在思想上的进步”做出了较大贡献。
目前,法国政府竭力专注于“法国国内”的各种文化活动,以收集、整理、量产并分享自己国内的资料为第一优先。
法国人根据自身的历史经历而总结出一个经验,那就是如果法国文化自己足够优秀的话,那外国人便会自动前来学习;所以政府不应该浪费钱到“文化输出”上,而应该花更多钱到“扶持本国文化产业”上。
一些知名的法国文化推广设施包括:各种主题的博物馆,例如卢浮宫博物馆和凡尔赛宫;馆藏惊人的图书馆,例如法国国家图书馆;以及法式建筑风格、手工艺品和工业奢侈品,这些都证明了法国文化的活力。思想前卫的艺术、文学及现代建筑在法国都能得到强烈支持,仅仅是实验性的、但没有实际作用的设计也能得到政府补贴。


是的 侬已经会抢答了
孔子学院 
必须的须


摘自《俺的道听途说》